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六标准
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、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。传统的健康观是“无病即健康”,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,世界卫生组织提出“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,还要具备心理健康、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”。因此,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:躯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、心灵健康、社会健康、智力健康、道德健康、环境健康等。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。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。
心理健康,从广义上讲,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、持续的心理状态。从狭义上讲,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、协调一致,即认识、情感、意志、行为、人格完整和协调,能适应社会,与社会保持同步。
对于中学生,心理健康就是能适应学校的学习、生活,能自己独立或者在他人帮助下处理好学习问题、人际关系问题,平稳的度过青春期。每天忙碌而充实,开心快乐。
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六标准:
1、智力发展正常: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,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,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。
2、情绪稳定性:积极情绪状态如愉快、乐观、满意等占主导,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。
3、学习适应性:对于学习感到轻松;对于学习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,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;学习效率高。
4、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: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,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,对自己的认识表现出客观性。
5、社会适应性: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,乐于与同学、老师交往,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。
6、行为习惯:有良好的行为习惯,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,其行为表现与年龄特征相吻合。